413小猫钓鱼-《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尽管《十万个为什么》里面也有提到吃的,但与唐植桐现身说法毕竟不同,这个更有说服力。

    凤芝也不看书了,央求着唐植桐给讲讲美食。

    看小王同学、凤珍也很感兴趣,唐植桐就捡着这年头能做的一些菜式,一点点的说给几个人听,颇有点望梅止渴、画饼充饥的意思。

    其他饼先不说,这个烧饼,唐植桐是真的会做,但不是在工地上学的。

    唐植桐前世的爷爷会做烧饼,公私合营的时候加入了小镇上的食品公司,大概也就在这个时候,由于粮食出现缺口,食品公司干不下去,大多职工都被劝返了,唐植桐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个。

    由于子女众多,地里产出不多,老爷子没有放下旧业,一直偷偷摸摸的干,起风后没少因为这事受批评。

    改开的春风吹到他的家乡后,才光明正大的重操旧业。

    按老爷子的话说,这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,油条、烧饼传给了想做的儿女,唐植桐小时候没少在炉灶边看怎么做烧饼。

    那时候,烧饼还不是骂人的话,虽然打烧饼赚的不多,但能供得上家里的柴米油盐。

    再后来,打工的机会多了,干一个月不光赚的比打烧饼赚得多,还没那么累,于是乎这门手艺就在唐家挂了起来。

    唐植桐没想到,来到这个年代,还有用得上的一天。

    一番报菜名将小王同学和两个妹妹馋的直咽口水,直到烤的地瓜熟了才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。

    唐植桐烤了五个,凤珍、凤芝带了张桂芳那份出门后,厢房终于安静了下来。

    两个妹妹临出门前,唐植桐特意嘱咐凤芝不能多吃。

    不是担心她将张桂芳那份吃掉,而是白薯这玩意,吃多了胃里反酸。虽然接下来的几年由于产量高,白薯在很多地方充当了救命粮的角色,但也成为了很多人一生的梦魇,等生活有改善后坚决不碰这东西。

    星期天,10月25日,在去椿树胡同的路上,唐植桐看到很多人拿着面袋子在粮店门外排队。

    昨天是发粮票的日子,不少居民家里粮食不够吃,只能寅吃卯粮。

    虽然粮票上明确写着“当月有效”,但粮食部门考虑到群众的实际困难,允许粮票提前使用,但不允许延后使用。

    粮店职工虽然端的铁饭碗,但为了方便群众,采用轮休方式休息,星期天也有人值班。

    两人骑到王府井大街南口时分开,唐植桐借口去整点火锅食材,让小王同学带着钓具先去椿树胡同等自己。

    唐植桐慢悠悠的继续往西骑行,沿着长安街转向西单,路过卖柴的门市还称了三斤木炭。

    随后唐植桐转道向东,经文津街后,又向南沿北池子大街,向东拐进锡拉胡同。

    锡拉胡同也很有名,明清时期为“锡蜡胡同”,因为皇宫权贵加工锡灯、蜡台而得名。

    到了晚清就成了权贵的聚集体,像什么慈禧、袁世凯,都在这住过。

    权贵也得通勤,而且大多是马车,所以这条胡同比四九城一般的胡同要宽一些。

    锡拉胡同眼下也挺有名,胡同口西侧就是34号,东侧则是玉华台。

    34号很低调,东西也全,但门槛也高,这么说吧,就叶志娟这级别,想从里面买点东西都得托李大姐、谭大姐帮忙。

    玉华台是家饭店,经营淮扬菜,在百姓印象中名气不如东来顺、全聚德。

    但玉华台的大厨却各个身手不凡,十年前的第一宴,很多人都知道吃的淮扬菜,但很多人不知道,那天玉华台有九位淮扬菜大师掌灶参与。

    等唐植桐来到妇联宿舍的时候,挎包已经充盈起来。

    刚一进门,王敬民就扑了过来,迫不及待的跟唐植桐说道:“姐夫,姐夫,咱们去钓鱼吧!”

    “行,等我把东西放下。”唐植桐将包里的饭盒、羊肉、牛肉、百叶、韭菜一样样掏出来。

    王敬民在一旁都看傻眼了,王静莹也好不到哪儿去,虽然她昨天听小姐妹偷偷说了火锅有啥有啥,但真正看到的时候才觉得震撼,这都赶上过年丰盛了!

    “桉子,伱这是抢34号了?”叶志娟看着桌子上的一堆,同样非常吃惊,一时间口不择言的问道。
    第(2/3)页